中国宠物保险发展报告:2025年宠物保险保费规模有望达到14亿元

近日,瑞士再保险发布《中国宠物保险发展报告》(下称《报告》)预测,如从2023年开始以25%左右的增长率增长,2025年宠物保险保费规模有望达到14亿元左右,宠物保险渗透率有望达到1.2%以上。同时《报告》也表示,宠物保险仍有诸多挑战亟待克服,有效路径尚待在实践中探索和检验。

宠物医疗服务年均消费金额达1940元

《报告》指出,中国宠物行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宠物数量、宠物消费、宠物诊疗均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其增长是多方面因素驱动: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宠物行业迈入黄金增长期的最大推动力。同时,中国日渐显著的人口与社会结构变化也正在成为宠物保险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此外,“内卷”之下的年轻一代需要更多疏解压力的方式,这也使得社交平台盛行的“吸猫撸狗”、“躺平”等文化现象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养宠人行列。

在宠物行业的带动下,宠物医疗服务需求旺盛。据统计,2020年,全国宠物诊疗机构数量超过16000家,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

令据瑞再对中国一二线城市的2000名养宠人和205家宠物医院的调研显示,宠物医疗服务的平均全年消费金额达1940元/年,居各项宠物相关消费项目之首。

与此同时,宠物消费者的养宠观念有所进步,对宠物健康的关注度也有提升。他们在日常养宠过程中,不仅对于通过宠物保险转移风险有所需求,也期待获得日常的预防性医疗服务,尤以80后和90后的新养宠群体最为明显。

非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赔付比明显减低

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财险公司开始发力宠物险领域,其中既有前期已有过探索的大型保险公司,也有首次试水宠物保险的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更有互联网公司利用流量与技术优势,以期在宠物险这一领域分一杯羹。

尽管如此,目前参与这一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仍然较少,产品供给也远未充足。根据《报告》,在产品情况上,目前中国宠物保险的保障期多为一年,即交一年保费,享受一年保障。且宠物医疗保险一般要求在指定医疗机构就医,否则赔付比例将明显减低。据瑞再调研,目前有75.6%的宠物医院未与宠物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机构进行任何保险合作,已经开展宠物保险并与保险机构合作的宠物医院比例较低。

宠物保险市场常见产品条款

销售渠道还在打开 营销策略仍在摸索

《报告》指出,我国的宠物险产品之前多依赖宠物医院对来诊养宠人的前端推荐。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下线渠道需要依赖宠物话题的人际交流,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信息传播性好,用户接受度高,达成率较高。但不足的是,线下渠道方需要具备较强的宠物保险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辅导消费者购买适合的产品,同时积极参与到宠物保险价值实现的闭环中。

而就线上渠道而言,宠物保险也同其他互联网渠道保险产品一样,面临着渠道费用、客群归属和盈利稳定性等方面的挑战。同时,线上渠道的落地服务能力常常无法满足养宠人群对于线下服务的天然需求,这对保险公司掌控全价值链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上述渠道外,各家公司也在尝试其他渠道,比如利用现有现有个险渠道推广宠物保险,引入第三方平台分销体验式产品,通过特定场景嵌入产品等。《报告》提醒,任何一个渠道的产品推广必须与宠物保险产品本身建立关系,形成联动,并根据不同渠道匹配对应的产品。

宠物保险风险管理未能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同时,《报告》指出,宠物保险的风险管理技术较为单一,未能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宠物品种多,个体差异性大,想要区分宠物并建立专属的投保档案要依靠宠物生物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但该领域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宠物保险的风险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单纯的宠物个体识别问题。事实上,即使实现了完美的宠物个体身份识别,依然需要面对宠物保险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风险。宠物保险的风险管理,应当基于市场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可靠的获客渠道为基石,贯穿宠物保险的产品开发、销售、承保、理赔和客户服务等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

此外,《报告》还指出,目前宠物保险与宠物医院的合作模式尚不清晰,互动有待增强。目前宠物保险的经营仍单纯地从保险公司的要求出发,并未兼顾宠物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医生执业习惯。例如,保险公司与行业优秀医生和医院没有建立起可靠稳固的点对点合作关系,医生与医院帮助消费者准备宠物保险理赔材料的工作量繁杂,保险尚未与医生的日常诊疗服务有效衔接,这些冲突和矛盾都会削弱宠物医院与养宠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责任编辑:吴静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