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上调六大行经营环境评分,杠杆率高企等风险有所缓解

5月24日,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发布报告,将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自bb+稳定上调至bbb-正面。

同时,惠誉不同程度地上调了六大行的生存力评级。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稳健的银行财务表现。

惠誉表示,系统杠杆率高企、信贷效率低下以及“影子银行”规模庞大等潜在风险,目前仍然是制约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的主要原因。不过,近年来审慎监管效力的提升、监管框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潜在风险。

上调六大行生存力评级

惠誉上调六大行生存力评级具体包括,上调中国银行的生存力评级至bbb,确认其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上调邮储银行的生存力评级bbb-,确认其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上调交通银行的生存力评级至bb+,确认其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上调农业银行的生存力评级至bbb-,确认其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上调建设银行的生存力评级bbb,确认其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上调工商银行的生存力评级至bbb,确认其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展望稳定。

经营评分上调彰显了金融改革成果。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金融改革,在提振中资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中资银行公司治理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将对银行信用状况评估产生正面影响。六大中资国有银行生存力评级的上调体现了经营环境改善带来的正面贡献。此外,六大中资国有银行的发行人违约评级及展望维持不变,反映了其对中国主权(A+/ 稳定)在需要时为银行提供特别支持可能性不变的预期。

惠誉表示,此次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是基于两个核心指标——世界银行2021 年1月最新修订的“营商环境便利度”中国83.6的百分比排名,以及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10235美元的人均GDP,得出具体的隐含经营环境得分“bb”,再对这一结果做出正面及/或负面调整从而最终得到的。中国稳健的财政状况、强劲的经济表现以及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规模为主权评级提供了支撑,这些相对优势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这一稳定性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稳健的银行财务表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2.3%的基础上增长8.4%,之后在2022年回归5.5%的趋势增长率。2021年,随着政府再次重申防范债务和金融风险等政策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同时,由于大部分中资银行专注国内市场,旨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经济结构转型将有利于中资银行经营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系列潜在风险制约银行经营环境

除了作出正面调整外,惠誉也做出了负面调整。

惠誉表示,系统杠杆率高企、信贷效率低下以及“影子银行”规模庞大等潜在风险,目前仍然是制约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的主要原因。不过,近年来审慎监管效力的提升、监管框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潜在风险。

在系统杠杆率方面,虽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系统杠杆率上升,但与全球多数经济体类似,此次杠杆率的上升是经济放缓导致的一次性现象。随着政府继续严控系统杠杆率,未来几年系统杠杆将逐步趋稳,如果金融系统杠杆水平和信贷结构方面存在的风险能够持续缓解,那么中资银行经营环境评分将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提高银行信贷效率以及增强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方面,惠誉表示,监管同样取得了进展。例如,贷款定价基准由法定基准利率逐步转向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根据18 家银行的报价计算的加权平均利率,每月更新),该机制下的贷款定价转换工作已于2020 年基本完成。

在“影子银行”方面,伴随着2017年以来的监管趋严,影子银行资产规模缩减了30%。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速同样显著下降,2020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7%至25.9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25%),较2017年末29.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6%)的峰值水平显著下降,非标资产的占比也从16%降至11%。银行同业理财产品占比从11%大幅降至2%以下,显著降低了银行交叉持有理财产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传染性风险。预期2021 年中国影子银行活动将进一步放缓。更严格和透明的监管将有助于建立更稳健的金融体系,从而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缓解系统性风险。

不良贷款认定和处置加速银行内生信用改善

惠誉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监管框架的完善和金融市场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系统稳定性,缓解系统性风险,奠定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内生信用状况持续改善的基础。

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约3万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和2018年不良处置规模分别为2.3万亿元人民币和2万亿人民币。此外,2021年第一季度末银行业披露的不良贷款率为1.8%,较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高点低16个基点,拨备覆盖率为187%,较2020年第三季度高7个百分点,我国不良贷款认定和处置加速,银行内生信用状况得到提升。

惠誉表示,由于金融纾困政策以及表外和非贷款信贷资产的存在,银行披露的上述资产质量数据有可能仍未能充分反映资产质量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内生信用状况,但是,近年来不良贷款认定和处置的加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风险,大型国有银行更是如此。

5月1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指出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包括要继续加大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对于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处置规模以加快认定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行为,惠誉表示,即使此举可能导致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但对银行的内生信用状况也是正面的。

此外,近年来银行将贷款重心转向零售贷款,惠誉表示,这有助于减缓低效信贷的生成。惠誉认为,银行表内外风险偏好的持续降低将进一步提升其信贷效率,从而降低资产减值率和损失率。

惠誉还在其报告中提到,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以及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建立表明中国银行业监管框架正在进一步加强。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是由银保监会于2020年12月3日发布,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以识别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根据每年发布的名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2021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针对不同组别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具体的附加资本要求。

惠誉表示,系统重要性以及银行处置框架的基本原则和执行情况始终是惠誉评估银行在危机时获得政府特别支持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惠誉认为政府可能会预先向银行提供支持,那么即便存在处置框架,惠誉也会将政府支持因素纳入考量。

(作者:辛继召,实习生王文妍 编辑:马春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