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金融业重塑与嬗变:金融科技“加速器”仍需回归本源

“金融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金融业本质不能变”“强监管并不是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到头了”“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赋能是我们通向美好世界的一个必由之路”……12月17日,在2020南都金融高峰论坛上,来自学界、金融业界、创投业界的嘉宾,围绕“重塑与嬗变——科技驱动金融业赋能双循环”主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金句频出,他们分别从产、学、研角度阐释了金融科技等现代技术对金融业的赋能作用,从中或可管窥未来金融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南都金融高峰论坛,是南方都市报自2012年举办至今的金融年度高端论坛,是华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金融峰会,今年已是第九届。今年的论坛,南开金融(广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及广州金融服务促进会提供了合作支持。

“重塑与嬗变——科技驱动金融业赋能双循环”主题圆桌研讨

重塑:金融科技是成就金融业增长的“加速器”

疫情激发金融行业加速拥抱金融科技,双循环格局下还有哪些新思路、新机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陆军教授认为,当前形势下,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在于更多、更深地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孕育出新业务形态。他表示,“一带一路”、RECP协定都将是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

现场嘉宾主要以保险业为例,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业务的“加速器”作用。“大数据时代精算师还能干什么?过去精算师主要精力是做假设,本事体现在把假设做得准一点,模型一个一个套就可以了。现在有了大数据,依然需要精算师做假设,但这些假设的依据更充分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双聘教授申曙光从技术对精算师业务的改造出发这样阐释道。

“以医疗健康为例,医保数据覆盖了过去多年广东全省居民的就医情况,已知所有男性治疗心脏病的数据,已知做手术、用药、费用等数据,通过一定模型就能比对出结果。这说明精算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一定会影响定价,一定会使定价合理化、精准化、个性化发展,对渠道费率将有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在重大疫情面前,保险公司依然能有所增长的抓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了销售渠道。”申曙光总结道。

从保险业实战角度出发,明亚保险经纪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李苑兰分享了疫情期间加速数字化转型的经验,验证了前述申曙光教授的观点。她介绍称,疫情促使业务方式敏捷转型,从营销团队管理、产品研发到销售保险业务全流程都在往线上转。“只有这样,整个行业还能够维持一定的增长;也因为这样,整个保险行业在民生保障这一块我认为今年做得非常好。”她这样表示,“今年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企业,实实在在地提供给客户更精准的服务,提供给不同层级的客户更广泛的服务。”

嬗变:金融业本质不能变技术是添砖加瓦

金融科技如何推动金融业深度嬗变?知名财经学者、创投专家/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提出,按行业发展周期来看,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来看仍是处于初级阶段,伴随科技的改变,行业的功能和属性是否会变?在场多位嘉宾均认为,金融业仍将恪守本质不会改变。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刘澜飙指出,数字化和科技可能会改变具体的金融业务和实现这些功能的形式,也会改变金融机构去开展业务所能够影响或覆盖的范围,但金融业本身的功能、属性会不会嬗变。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院长助理傅瑜也认为,数字化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战略,不可能改变金融业的属性和功能,它解决问题本质上是降本增效。比如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解决征信成本过高、信用识别难度大的问题,解决了实体企业成本高和融资难的问题。

实际上,2020年是金融科技监管剧变之年,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让金融科技行业绷紧神经。强监管要监管什么?如何有效风控?傅瑜博士的看法是,金融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她解释称,金融的创新解决了交易的问题,保险的产生解决了航海运输的问题,信用通证的出现解决了全球贸易的问题,金融的创新一定要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它来源于产业,并且服务于产业,这是一个根本点。

此外,广州乡村振兴基金副总裁/广州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曾宇提供了一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他认为应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思考转型路径,如“金融+科技”双向人才的培养,可能成为接下来一段时期。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