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2017年起,广东省民政厅实施广东社工“双百计划”,建设运营407个镇(街)社工服务站,开发1737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协助困难群众享受应有的福利政策,发展志愿者6.2万人,链接慈善资金2000多万元。近日,广东省民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通知》,要求用两年时间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在人口占全省近半、面积占全省七成、人均GDP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粤东西北地区以及惠州市、肇庆市和江门市台山、开平、恩平等地,几乎集中了广东省85%以上的民政对象。

在册民政对象已有政策扶持,缺的是服务跟进;不在册的边缘困难群体,需要的是识别后提供政策支持。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入户走访,了解动态情况,而民政事务点多、线长、面宽、人少,许多政策落地往往存在“最后一米”的问题。“双百计划”正是肩负着这样一种特殊使命——通过社工实现政府惠民政策和困难群体的无缝衔接。

社工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为把民政对象“家底”摸清,社工们白天马不停蹄走村入户,晚上画图——一张张“用脚丈量”的社区民生问题图、社区资源图,上面标有各种符号、各类颜色,分门别类地记录着村民的困难、诉求以及村庄可挖掘的资源。通过走访,社工们协助镇里全面核查了民政对象的信息,并建立专人专档,按照紧急程度分成四级探访标准,进行动态管理。

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模式

“双百计划”启动之初,广东省民政厅就规划了清晰的路径:社工人才由省民政厅“统一招聘、统一督导、统一使用”,社工与镇(街)签订劳动合同,按每配一名社工资助5万元的标准,由省与地方(市、县两级)按6∶4的比例配套资金,并设定薪酬增长机制,每年度考核合格后按5%递增。同时,给予社工成长时间。以5年为实施周期,前3年以培养人才、稳定队伍为主,后2年基本成为当地重要的社工人才,还可以选拔为内部督导。

乡有所向,情有所往。1700多名驻村社工中,有人放弃高薪工作,有人从大城市归来,还有人就是当地的村民……目前,98%的双百社工都是本土人才,分布在407个镇(街),织就了紧密联系的服务网。

为避免被行政化,“双百计划”构建起“省项目办-地市督导中心-社工站”三级服务网络,聘请资深社工每月到站点开展不少于12小时的协同督导服务。“双百计划”项目办主任陈海宾说:“在专业上,督导团队强调‘发现逻辑’,基于摸清需求开展服务,而不是‘验证逻辑’,先有项目指标再满地去找服务对象设计服务方案,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工作。”

三年服务群众732万人次

3年间,全省407个站点的1737名社工协助镇(街)对民政对象和边缘困难群体进行全面核查,目前已为25万户、48万人建档、立卡、造册,实行动态管理,累计服务有需求群众超过732万人次,为有需要的个人和家庭兜起了民生底线。社工们凭借专业服务,成了民政对象的“贴心人”、脱贫攻坚的“助力者”、村民眼中的“自己人”、党政干部的“好帮手”,村情村貌、村民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系统总结广东社工“双百计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将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满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