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国始终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有序,这其中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但不可忽视的是,不止“餐桌上的浪费”,粮食损耗同样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存在于整个食品供应链。近年来,我区勤耕“无形良田”,按照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意见,通过提升仓储条件、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创新收购服务等方式,推动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节约减损,促进了粮食提质进档,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牢。

历经20多天的秋收大幕逐渐落下,丰收的喜悦凝聚在收粮现场。10月14日,青铜峡市瞿靖镇光辉村的农民陈光云正忙着将收获的新稻交售到宁夏储备粮青铜峡储备库(有限公司)。陈光云告诉记者,秋粮从地头直接送到这里,借助烘干塔和专业储粮设备,至少可以减少5%的损耗率。今年稻谷质量上乘,价格高,仅节粮减损部分就可以增收1000元,等于多耕种了一块良田。

“餐桌前的浪费”不容忽视

珍惜粮食,除了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样重要。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和科技处负责人曹勇告诉记者,从开镰收割算起,粮食要经历田间到仓库、加工到运输等过程,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节约工作,都会造成浪费。如,一些粮食收获后因晾晒贮藏条件差而发霉生虫;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需要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加工中一味强调精、细、白,每一粒粮食没有最大化利用。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曾在开展农村储粮实用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前,对全区粮食收获、储藏、消费和流通环节的粮食损失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农村粮食产后损失率达到7.07%。

节粮减损,从安全仓储开始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实现“因田制收”。9月底适时收获,能提高稻谷含水量,减少爆腰率。今年,我区创新收购服务方式,在田间地头设立分散收购点,对接种植大户,提供运输工具,干湿兼收,引领农户就近售粮。玉米收购打破了专收籽粒玉米的操作,实行带棒、籽粒双向运作。“一方面减少多次运输产生的浪费,同时避免了农户存储条件低造成的虫霉鼠咬的损失。”宁夏储备粮青铜峡储备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大仓间棚代替了露天垛,收获的新稻码垛下面几台风机进行通风降温;装载机将玉米棒填入大型脱粒机,玉米粒则就近堆放在一台日处理500吨的烘干塔旁,等待干燥后入仓。

近年来,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和技术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每个粮仓都配有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系统、粮情电子检测器等设施,虽然仓内环境密闭,但粮食可以自由“呼吸”。

在宁储粮兴庆储备库,一种高水分粮食绿色保鲜仓刚刚投入使用,1600吨水分高于22%的水稻在经过7天到10天的强制通风、配合绿色处理机,不仅水分降至15%左右,而且抑制了霉菌的滋生,保证了入库粮食干、饱、净。经理田学涛说:“一旦发现储粮害虫,我们便向粮堆中吹入一种食品级惰性粉,虫的关节沾染后,体内水分逐渐流失,直至死亡。这种安全绿色储粮技术替代了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使粮食更安全。”

截至目前,全区粮库总仓容达到309.2万吨。通过绿色保粮措施,成功将一个存储周期的粮食损耗控制在1%内。每年可减少损失800多万公斤,相当再造2.4万亩良田。

“粮保姆”解决小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从9月17日开始,青铜峡市恒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的烘干塔、清理设备连续运转至今,帮助峡口镇、青铜峡镇玉米减损增效。受晒场少、储粮设施短缺等条件制约,当地玉米收获时如遭遇连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粮食霉变损失严重。2017年,合作社得到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支持,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有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青铜峡市恒信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立军说,服务中心运营以来,每公斤仅收取5分钱左右的烘干清理费用,仅此一项使农民每吨增收100元以上。目前,烘干中心除服务当地农民外,还辐射到银川、石嘴山市种粮大户,惠及2000余户农民。今年,全区30家示范企业、60家产后服务中心和120套烘干设施,干燥能力达到每天1.2万吨,解决了小农户“丰收后的烦恼”。去年,我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为农户节粮减损约3万吨。

曹勇告诉记者,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实现“颗粒归仓”,还要实现粮食的精深加工。在研发科学仓储、推广适度加工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挖掘粮食综合利用潜力,可以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新路径。